古城古镇建设切莫一哄而上
近日,湖南省对张家界大庸古城开发建设再作部署,开展全面重整及盘活工作,计划明年7月完成提质升级对外运营。此前,该地投资24亿元建设的大庸古城因4年亏损超10亿元引发广泛关注。
近年来,大部分古城古镇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开发,成为一些地方的文化名片和旅游热点,但有的地方也出现了一哄而上的情况。有专家统计,全国有2800余座古城古镇已开发或正在开发,这其中,个别成为烂尾工程,或者沦为无人问津的“空城”。
古城古镇建设一哄而上,带来多重负面影响。一是盲目投资造成巨大浪费。少数地方不顾实际跟风建设古城古镇,一旦决策失误,巨额投资血本无归,将给地方留下沉重的债务包袱。二是过度商业开发对历史文脉造成破坏。部分地方在古城古镇建设中拆真建假、拆旧建新,还有的将原住民一迁了之,只剩下空荡荡的街区和商铺,当地的历史风貌、文化韵味遭到伤害。三是很多古城古镇同质化,丧失了文化特色。有的地方无中生有、凭空建造“伪古城”,缺少文化沉淀,也没有创意支撑,只有不伦不类的仿古建筑、大同小异的劣质纪念品、似曾相识的小吃一条街和网红打卡点,“古镇长得都一样”成为游客最大的槽点。古城古镇建设一哄而上,究其根源,是在于管理者政绩观出了偏差,更多盯着GDP增长了多少,大项目建了多少,而忽略了背后的风险与破坏。
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,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,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,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、人文地理、自然景观。
古城古镇的核心价值,在于“古”所代表的历史积淀。从根本上说,文化是城市的灵魂,人是城市的核心,文脉连接起古城古镇的地理空间和身处其中的人。古城古镇是地理空间,也是文化空间。在地理空间上,文化承载于标志性的老建筑、老房子。而在另一个层面上,文化则千姿百态、具体而微地融入古城古镇原住民的生活方式,一个地方独特的方言、民俗、美食、民间艺术等,都是文化的载体。失去了原住民和市井烟火气,古城古镇也就失去了活性和生命力。
古城古镇建设,保护与传承是起点也是底线。每一座古城古镇,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历史遗存和底蕴气质。这种文化内涵不是凝固的,而是流动的,那些独特的历史遗存本就是历经千百年累积而成,那些打动人心的文化韵味本就是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世世代代创造的。古城古镇建设,最重要的是守住历史之根、文化之魂,让文脉得以延续,在未来生长出新的想象和可能。这是需要久久为功的事情。
现实中不少古城古镇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。比如,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探索出“原住民不动迁、建筑微改造、环境再织补”模式,完整保留“明清建筑博物馆”和“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”,将古城“微创式活化”。浙江乌镇在开发建设中修旧如旧保护历史遗存,因地制宜搞好水环境,独具匠心引入世界互联网大会、乌镇戏剧节等内容载体,为古镇植入年轻人喜欢的现代文化,让乌镇文化遗存与江南水乡风光相得益彰,传统文明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。
没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镇是没有灵魂的,没有创新文化的城镇是没有活力的。古城古镇建设必须因地制宜、量力而行、保护优先、审慎决策,切忌一哄而上。要遵循市场规律,引入专业运营主体,保护和挖掘好自身的历史遗迹、文化资源、民俗传统,巧妙植入游客的心头所好,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业态,才能真正盘活“沉睡”的古城。(本文来源:经济日报 作者:周颖一)
(责任编辑:王炬鹏)